English

科普事业:路在何方

1998-07-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如果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来形容目前我国科普事业所面临的境况,绝非危言耸听!

科普设施严重不足,这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全国省级自然博物馆仅有9座,长江以南广阔的土地上至今仍没有一座正规的自然博物馆,国家级的自然博物馆更是一个空白。

中国科协认定的177家科技馆中,由于缺乏资金,半数以上不能发挥其科普教育功能,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

建筑面积世界第一、馆藏量亚洲第一的国家植物标本馆,因拿不出运费以致无法取回日本友人捐献的4000多种植物的5万多份标本和植物学书籍、文献。在人才流失最严重时,该馆在编的科研人员仅剩下一名馆长和两名副馆长。

虽然国家用于科普事业发展的资金在逐年增加,尤其是近几年来增加的幅度还比较大,但与科普事业发展的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

科普经费投入是科普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由于科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以致形成科普设施严重短缺、科普人才流失、科普事业整体滑坡与萎缩的局面。

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科协科普研究所按照国际标准每隔两年进行一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员李大光向记者介绍他们最近调查的结果时指出:“在过去6年里,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停滞不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比例仅为0.3%。考虑到这正是我国经济以每年近10%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时期,这一现象尤其值得关注。”

这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的公众没有参观过动物园和植物园的比例达58.4%,没有参观过科技馆或自然博物馆的比例高达78%,还有74%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展览等科普活动。这一结果表明,除了公众对获取科技信息和参与科技活动的欲望和要求尚不强烈以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科普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如果凭借上述事实简单地认定仅仅是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以致形成目前科普设施严重短缺的现状,那么,我们还必须了解问题的另一方面。

实际上,我国堪称世界上科技馆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各地以科技馆名义建成的各类设施已有近400座,建设投资总额逾16亿元。然而,符合国际标准的科技博物馆仅有21座。据中国科技馆研究员王恒和副研究员朱幼文对其中248座科技馆的调查统计表明,展厅和教室的面积在建筑总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平均为20.54%。与此相对照的是,会议、宾馆、餐厅等招待服务设施所占的比例却达到30%左右。实际上为数不少的科技馆根本就不是为科普工作而建的,而是在国家明令禁止修建楼堂馆所的情况下,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改善办公、活动甚至居住条件,假“科技馆”之名上马的工程项目。由此可见,在一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的思想上没有给予科普工作足够的重视,才是科普事业难以为继的关键所在。

耐人寻味的是,一方面是科普事业因为资金匮乏而导致设施短缺、陈旧,科普队伍不稳,人才流失,难以开展高水平的科普工作;另一方面是挂着“科学”“文化”招牌兴建的“鬼神宫”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有关人士介绍,全国各地近年来修建的西游记宫、封神演义宫等达400多座。如果说这些充斥着暴力、恐怖甚至封建迷信思想的设施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尚可,而事实是:先是京郊八达岭几座帝王宫在今年初相继停业,接着便是河北省白洋淀的水泊梁山、成都郫县投资千万元建造的水泊梁山艺术宫开张不到半年便转手给夜总会……近几年来,类似的新闻不断见诸报端,浪费的资金又岂止数以亿计?

曾几何时,披“科学”外衣登场的“水变油”闹剧在神州大地喧嚣一时;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名招摇过市的占卜算命现象死灰复燃;修坟、建庙、封建迷信活动泛滥……所有这些使得有关“科普”的话题愈发沉重。

我国目前还有1.7亿文盲人口,适龄青年的大学入学率还不足5%,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青年仅占10%,其余没有受到学校系统教育的大批青少年和社会人口必须通过社会教育和科学普及来补课。通过全面的高质量的科学普及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切实提高全民族的科技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是迎接以智能和科技为资源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是21世纪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

科普事业任重道远。然而,令人忧虑的科普事业现状不由得使人发问:振兴科普事业,路在何方?新任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的讲话或许正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能否促进科普工作有大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尽快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人们期待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